对话钱前院士:保障粮食安全,南方旱情是挑战
?
一场夺秋粮保丰收的大战在南方大地上展开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,赴水稻主产地之一江苏指导抗旱。在江苏的田间地头,新京报记者专访钱前,他表示,旱情是一次考验但也是提醒,尤其对南方,今年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涝的准备,没想到却要抗旱,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未来南方水乡,可能需要做更多抗旱准备。钱前院士同时指出,在科技进步与政策支持下,“面对极端情况,我们已不会完全束手无策,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,实现旱涝保收。”
钱前:江苏是水稻生产大省,也是我国最好的耕作区之一,土壤肥沃,产量很高。这次旱情中,我们走访发现,除了一些望天田、丘陵岗地的农田受影响较大之外,绝大部分影响不算大。很多地方尽管缺乏抗旱经验,但在旱情刚刚显露时,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,花大力气调水保粮。我们也发现,不少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已经非常强,不但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现代技术,也有意识地选择更丰富的品种,这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、保障粮食生产非常有意义。
?
新京报:江苏此次旱情影响如何?
旱情考验农业,耐旱水稻品种将更丰富
?
新京报:此次在田间调研指导,旱情影响的情况怎么样?
新京报:在水稻耐旱的方面,我们是否有相关成果?
?
钱前: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,就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。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-2030年)》显示,到2022年底,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。在这一次抗旱,我们也发现,高标准农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和完全靠天吃饭的“望天田”相比,高标准农田中各种优良的设施,可以帮助生产者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。事实上,高标准农田本身就有优秀的抗灾、减灾能力,是改变“靠天吃饭”,实现“旱涝保收”的利器,这次南方旱情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。在过去,还有观点认为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划算,我想,在经历了今年的南方旱情之后,会有更多人看到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性,我们国家的高标准农田不但要建,还要多建。
?
新京报:这次南方旱情对我们有何挑战和启示?
?
?
钱前:科技的发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,今天已经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了。以育种为例,我国的育种事业发展迅速,水稻、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完全自主,且育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,有适应性好的、有产量高的、有品质优良的、有抗逆性强的,还有许多兼具多种特性。育种的进步,不仅让我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更有应对的能力,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粮食生产方式,提升国家粮食保障的能力。比如黑龙江,以前水稻只有200多万亩,现在有7000多万亩,翻了几十倍,就是因为找到了一个耐寒的基因,育成了耐寒水稻。
钱前:南方降雨丰沛,水源丰富,在过去一直是涝害频繁,这一次旱情确实出乎意料。我自己是南方人,小时候的记忆中,每年的7、8月份,都要做很多抗洪抗涝的准备,没想过有一天会在南方的汛期抗旱。我们在和农民、地方农业干部交流的时候,他们也是同样的感受。
?
8月22日,江苏南京江宁区,新京报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?
?
?
高标准农田,在抗旱减灾中得到检验
?

?
钱前:这些年来,我国育种家们在水稻抗旱中,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比如上海农业科学院罗利军研究员育成的耐旱系列水稻,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应用,去年还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。此外,还有许多品种,也可以实现抵御高温的效果,比如一些中晚熟的品种,这个时候可能刚到孕穗期,或者还没有进入孕穗期,躲开了高温对花粉的影响,等到这些品种抽穗扬花,已经8月底9月初了,温度也降下来了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,有一些中晚熟的品种长势很好,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500斤,这些都是大面积种植的品种,这样的产量已经非常不错了。
?
钱前:旱情是一次考验,尤其对南方,今年的干旱高温60年一遇,过去没有经验,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涝的准备,没想到是抗旱。在今天,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未来,南方水乡也需要做更多抗旱的准备。育种方面也是如此,要考虑将耐旱水稻的育种标准化、程序化,育成更多的耐旱品种。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,我们国家的作物种质库中,保存着超过10万份的水稻种质资源,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鉴定这些资源。我相信,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耐旱水稻。当然,旱情本身也是一次自然筛选,大自然也在帮我们,逐渐把那些耐旱性不强的品种筛选掉,让我们的耐旱品种更丰富。